Asbract Code: S11 - S64

 

S11

28 November 2006 ( 14:00 - 15:30) B4-LP-01

不同線上同儕互動模式對學習的影響

Paper

顏 膺修 ,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余 安順 ,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張 惠博 ,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本研究針對線上是否匿名或指定評論對象,分為「匿名不指定」、「匿名且指定」、「具名但不指定」與「具名且指定」四種同儕互動模式,進行共八個月的觀察,研究前間收集相關的線上資料,並且針對特殊個案進行訪談與記錄,以探討不同的線上同儕互動模式對於學習的影響。

研究結果發現:

一、學生對於「匿名不指定」的自由評論模式反應兩極,許多匿名的意見是沒什麼意義的,但是適當的鼓勵確實能增進學習動機。

二、使用「匿名指定」的同儕評量普遍獲得學生的肯定,特別是配合實作評量指定的作業很有幫助。

三、對於線上討論區中「具名指定」的互動模式,會比「具名不指定」的互動模式更能針對被評論對象發言;「具名不指定」普遍缺乏深入思考的時間。


S12

28 November 2006 ( 14:00 - 15:30) B4-LP-01

中国高考制度改革设想

Paper

王 凤玉 , 沈阳师范大学

自 1977 年中国恢复高考以来,给有志青年提供了平等竞争的权利,特别是对于出身 “ 草根家庭 ” 的子弟来说提供了改变命运的机会。但高考这一利国利民为国家 “ 选拔人才 ” 的制度,会在二十多年后被某些人称为 “ 制约人才培养的最大障碍 ” 。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中国高等教育的规模持续扩大,使高等教育的格局逐渐从精英时代走向大众时代。中国发展需要多种多样的人才,但现在中国的中小学教育都围绕着高考指挥棒转。中国目前学校的教育机制是考什么,学什么,使原来意义上的学习 —— 考试,变成了考试 —— 学习,造成了教育的本末倒置,因此,出现了考什么学什么的应试教育。在目前的情况下,高考仍然是我们当前唯一可行、有很多遗憾、但又必须实行的一个制度。完全取消高考制度是不现实的。但合理地改革,使历经沧桑的高考制度跟上时代的步伐,不失为明智之举。


S13

28 November 2006 ( 14:00 - 15:30) B4-LP-01

初中生的法律教育:兩岸三地教材的比較研究

Paper

Tse Thomas, 香港中文大學

吳 達明 , 香港公開大學

百餘年來,華人社會移植了許多西方法制。然而,法治除了制度的因素外,還有觀念 ( 法意 ) 與文化之內容。學校是培養公民意識、法律觀念甚至法律文化的一個重要場所。對於華人社會來說,由於現代法律是由外方移植過來的,所以公民教育、法律教育 (law-related education) 同時肩負著憲政價值的培養與傳統法律文化的轉化的使命,為現代法治扎根。學校教材反映了國家 ( 官方 ) 想要灌輸的法律價值和想要塑造的「法律文化」。研究學校教材有助我們了解一地法律文化之孕育,以及其與各種制度、公民文化與行為之關係;比較研究更可讓我們觀察到華人社會之間法律文化及其陶成之異同。本文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一個標尺,並按此來檢視兩岸三地初中階段相關教材 ( 中國內地的思想政治科、香港的公民教育科、台灣的公民與道德科 ) 的法治觀和公民法治意識。


S21

28 November 2006 ( 16:00 - 17:30) B4-LP-01

認知彈性在多媒體設計課程中的角色與成效

Paper

余 安順 ,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顏 膺修 ,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王 國華 ,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本研究是以技術學院的二技部一年級學生共 52 人(男生 44 人,女生 8 人)為對象。透過彈性認知( Cognitive Flexibility )理論的課程設計,在遠距的平台上,置放學生所需之教學檔案,由學生自主性的學習設計軟體中的工具,從學生作品當中,瞭解學生在平面設計的學習歷程與媒體工具學習的成效。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學生在任務導向學習( project based learning )下,其自我導向學習的歷程與其軟體學習成效與作品表現。研究結果顯示:

1. 非結構式的課程設計有助於不同學習型態學生彈性選擇所需的學習教材。

2. 多數學生還是尚未脫離傳統的學習模式,對於教材沒有純熟下的不安全感,會左右學生的學習歷程。

3. 關於設計工具的經驗是設計能力的重要因素,但並非絕對的,作品的發想與設計的概念來自於多元的生活背景與經驗,並非設計工具的純熟經驗所能影響。


S22

28 November 2006 ( 16:00 - 17:30) B4-LP-01

中層人員看實踐學習的成效

Paper

胡 少偉 , 香港教育學院

余 煊 , 香港教育學院

學校教育的發展,中層人員的素質影響很大,從前線教師走進管理階層,成為學校的管理人員,中層人員既要兼顧教學的工作,又要承擔科組的領導,對學校的管理和發展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本港也越來越多學校重視中層人員的培訓與成長;香港教育學院教育政策及行政系為了更有效支援小學中層人員的發展,於 05-06 年度得到優質教育基金的贊助,舉辦「提升中層領導能力、學校效能發展」課程,分三期為二百多個小學中層人員進行系統培訓及實踐學習。此文是分享筆者兩人以個別深入訪談的方法,了解到幾位參與計劃的小學中層人員對個案扮演和學校附訓等實踐學習的看法,從中探討這類實踐學問是否有效地促進中層人員將隱性知識外部化和社會化,而使中層人員得到個人的學習和成長,促進學校效能的提昇。


S23

28 November 2006 ( 16:00 - 17:30) B4-LP-01

“教研组建设伙伴合作计划”的思考和行动研究

Paper

徐 国梁 , 上海市闵行区教师进修学院

杨 岸青 , 上海市闵行区教师进修学院

“ 教研组建设伙伴合作计划 ” ,是一项旨在解决群体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行动研究。其主要特征是: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个人反思。其主要目标是:构建适合于区域教研专家与学校教研组伙伴合作的模式,学校教研组高效活动的策略和教研组建设的制度规范。

本文从 “ 计划 ” 提出的背景,行动的期望目标,行动的具体要求,行动的制度管理等诸方面,详细介绍了行动研究的具体实施,其中对教研专家、校长、教师等都设定了明确的行动要求。行动研究一年来已收到如下效果:引发了学校管理者对教研组建设的深度思考,有效发挥了教研专家的专业引领作用,创设了浓厚的校本教研氛围,促进了校长、教研组长及教师行为的改进,加强了校际间的互动交流。


S24

28 November 2006 ( 16:00 - 17:30) B4-LP-01

以閱讀文本引導情境式學習之教學研究-以國小自然虹吸現象單元為例

Paper

王 郁昭 , 高雄市莊敬國小

王 靜如 , 台灣屏東教育大學

本研究旨在探討以閱讀文本方式塑造情境,透過情境式學習活動,對學生科學知識及技能的影響。

本教學策略係由閱讀活動單中故事內容,引導學生且模擬情境,後根據情境學生提出文本中想要探究的問題,再由師生討論提出可能的假設,進一步實驗求證假設、歸納結果。研究是從學生所填寫的活動單資料分析,從活動單中,看出學生閱讀時在腦中所形成故事景象是建立在既有的生活經驗上,而其描述想法與事實的用詞是不符合科學傳達的;而從延宕後評量觀察到情境式的學習對對學生科學知識及技能是有影響的。


S31

29 November 2006 ( 09:30 - 11:00) B4-LP-01

任务型语言教学在对外汉语中级口语教学中的探索

Paper

范 文苑 , 上海交通大学

顾 顺莲 , 上海交通大学

任务型语言教学(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是 20 世纪 80 年代外语教学研究者经过 大量的研究和实践提出的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语言教学模式,它是以计划和操作为中心,通过师生共同努力来完成任务的语言教学活动。任务型课堂教学的三个阶段的具体操作可以分为:任务前的实施准备阶段、任务实施阶段、语言焦点阶段。我们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就留学生目前口语表达时遇到的主要困难进行困难程度调查,根据统计结果,进行分析。我们认为把任务型语言教学应用到口语教学中具有可行性。根据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特点和操作步骤,以具体的课文为实例,对任务型汉语口语教学设计做一个初步的探索。


S32

29 November 2006 ( 09:30 - 11:00) B4-LP-01

高等教育國際行銷論述---實踐、聯繫與變革

Paper

林 怡君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鐘 巧如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教育國際化將教育變成商品並進行行銷策略,為爭取國際學生的教育市場,各國便從多元角度企劃招生方案,以期能符合國際學生之受教需求。處在世界脈絡之中,借鏡各國在行銷策略與國際學生之招生政策,進而省思高等教育在全球脈絡中所在之位置。若以行銷角度而論,具有競爭優勢之學校,往往能吸引平均素質較優的學生投入,附帶而來所可能獲得的資源也將更多,進而促使學校趨向日臻完善之經營模式。因之以下本文即首先針對行銷理論進行概略介紹,以作為本研究之論述基礎,再據此延伸學理觀點於教育場域中,最後並進一步將核心緊扣至本文研究主體 ―― 高等教育。即在窮盡理論探索之際,最末再提出各國高等教育機構於國際行銷策略上之實際作為,針對德國的職業教育國際行銷網、美國以及澳洲之留學招生政策等,希冀藉此從行銷觀點探究全球化趨勢下,各國高等教育行銷之發展理路,同時進一步指出未來實踐之可能性與相互聯繫,俾供日後研究之參考。


S33

29 November 2006 ( 09:30 - 11:00) B4-LP-01

漢字的詞素影響科學概念的學習

Paper

孙 爱玲 , 南洋理工大学

在香港的小学,科学是以中文教学,学生往往用已经学习了的中文概念学习科学,用 Bell and Gilbert 的建構主義學習角度來看 (Bell and Gilbert, 1999) ,学生在学习科学时自己凭学习经验为新的概念下定义,所以學生在学习新的科學理念时他有自己的理解和建构方式,他不一定用科学概念学科学,很多时候他会用中文概念学科学。这些概念的形成有许多我们意想不到的现象,甚至出现 “ 另有概念 ” ,即使经过科學教学,教師也很难去改變學生已有的概念。

换句话说,作为六书的中文字体往往影响了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中文的文字多以形声字为主,因此部首的意义有助于学习科学,但并非所有的部首意义都与某种科学属性有关,有的分歧颇大,完全是两回事。例如学生可以利用虫字为部首,断定那是昆虫,但并非所有以虫字为部首的字是昆虫,有的根本不是昆虫,例如 “ 蚯蚓 ” 是环节动物, “ 蚕豆 ” 只是一种豆类;但有学生会认为蚯蚓是虫类,蚕豆是豆中有虫。此外,也不一定是字形影响科学概念的问题,词汇中的前缀和后缀同时会影响学生对科学概念的学习。

本论文研究学生如何应用中文的词汇结构的意义,去建构科学概念,尤其词汇中的前缀和后缀的字如 “ 磁铁 ”“ 黑洞 ”“ 鳄鱼 ” ,学生会用前缀和后缀,建构正确的概念,也建构一些所谓错误的 “ 另有概念 ” ,本论文去探索这些现象以外,还研究这些概念学生是如何形成的。


S34

29 November 2006 ( 09:30 - 11:00) B4-LP-01

教學作為一種自由遊戲的構想

Paper

關 明佳 , 香港中文大學

將教學作為一種自由遊戲,是後現代的一種課程範式;教學作為一種自由遊戲,是一種教學構想,而這是後現代教育的一概念。人可以透過遊戲學習;不少中、小學以活動作為教學的媒介,藉教學活動協助學生建構知識。本文旨在探究「教學作為一種自由遊戲」的構想,首先是討論遊戲與教學的關係。並敘述「遊戲觀」與人們怎樣看待遊戲;其次是評析有關「教學作為一種自由遊戲」的文獻資料,從而討論教學作為遊戲的關係。這是一個教學研究,我是怎樣去看「教學作為一種自由遊戲」這個概念的呢?在本文,我會進一步研究開放式的閱讀、創做性的對話、平等而無對立的師生關係等概念,與及教師作為「平等中的首席」等問題,並希望為「教學作為遊戲」做一點基本探索的功夫。


S41

29 November 2006 ( 11:20 - 12:50) B4-LP-01

台灣師資培育制度變革下實習生的未來與挑戰

Paper

王 瑞壎 , 嘉義大學

陳 彥廷 , 中華醫學院

教育部於「師資培育法」乃修正六十八年師範教育法,並且於八十三年二月七日施行後,歷經八十五年、八十六年、九十年、九十一年、九十二年,直至九十三年五月五日修正部分條文,以因應教育現場之所需。中小學師資培育從專屬的師範院校,開放為一般大學之師資培育機構亦可參與。師範生的公費亦從部分公費,轉變成為非公費之制度。學生的來源從原本的師範院校,擴大至大學的任一科系。師資培育制度的轉變,從以往師範學校學歷提升至大學、研究所,為師資培育改革中重要的改變。從中小學師資的需多於供,直至目前即將工多於需的飽和狀態,這樣的變革對職場中的教師與即將踏入新鮮人之職前教師,無非是莫大的衝擊。台灣的師資培育課程,除了大學需修習兩年課程外,尚須半年的實習,方能完成完整的師資培育課程。但是,修完課程並不保證就業,尚須通過檢定以及甄選,以致多數實習生對未來感到徬徨與茫然。因此,本研究首先以文獻分析探討實習生未來的出路與挑戰;其次,以實證分析調查與訪問實習生的自我感受及其規劃;最後,提出本研究之結論與建議。


S42

29 November 2006 ( 11:20 - 12:50) B4-LP-01

高中中國語文科教師對施行校本評核方法的態度

Paper

梁 錦霞 , 香港理工大學

今學年引入中國語文科的校本評核,引起了各界的關注和討論。與「一試定生死」的公開考試不同,校本評核寓評核於恆常課業之中,是一種低風險又多元化的評核方法。除了可衡量學生的個人實力外,教師也有機會因應評核所得調節學與教,可激發學生的持續學習。若推行得宜,便有助達成新高中中國語文科的課程宗旨:「創設多元化的語文學習空間,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並為學生的生活需要、進修和工作作好準備」。然而,實際施行者的態度是會直接影響施行效果的。因此能掌握施教者對校本評核的看法及態度,當有利於校本評核的施行。本研究就以此為題,以在今學年任教中四級中國語文科的教師為對象,作質化的深入訪談研究。希望藉由實際施行者的角度探討問題所在,以為校本評核的施行提出具可行性的建議。


S43

29 November 2006 ( 11:20 - 12:50) B4-LP-01

多元文化教育 : 一個課程的探究與省思

Paper

周 惠民 , 台灣師範大學

本研究以研究者在台東大學講授之課程為研究主軸,課程名稱為多元文化教育,選修學生為大學部二至四年級學生。多元文化教育涉及的層面相當廣泛,能夠探討的議題也極為豐富,唯受限於課程的時數和學生接受的程度,本課程以性別、宗教、種族、社會階層與性向等五個層面做為主要探究的範疇,閱讀材料和課堂的討論也多以此為依據。本課程希望能結合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論與實務,透過文獻閱讀、對話、專家學者座談、省思與實踐的方式,重新理解多元文化教育的本質,因應社會變遷所帶來的變化。本研究的第一個部分即在了解學生對這些概念或議題的看法,主要的依據是課堂中的對話,透過對話與討論的分析,探究學生對多元文化可能的迷思和誤解,以及如何在互動與分享中達到對多元文化的理解與尊重。

本研究的第二個部分,為研究者在課程內容所安排的兩項主要作業活動。第一項為文化中的自我探究,其目的在讓學生了解並反省自身文化背景,透過家人 ( 族 ) 訪談和對話,更清楚自己在文化中的定位。第二項活動主要是緣於台東地區多元族群分佈的特性,學生分組至各個不同原住民族群部落學習當地文化 ( 語言、舞蹈、歌謠、烹調、神話傳說等等 ) ,並在課堂中呈現,期以這樣的過程能夠讓學生體會原住民文化的內涵及深度。本研究第二部分分析的依據以學生在課堂上的呈現及反省筆記為主,了解是否達到本課程設計的主要目標。


S44

29 November 2006 ( 11:20 - 12:50) B4-LP-01

孩子學習語文:誰之責? - 香港家長意見調查研究

Paper

關 之英 , 香港教育學院

從許多名人的故事看到,一個人語文能力的表現,往往受家長的影響。以清代外交家曾紀澤為例,他精通中英文,在談判桌上舌戰俄國大使,終於從俄國手中取回伊犂,是近代中國史上唯一一次獲勝的外事活動(唐浩明, 2004 )。曾紀澤的成就,他的父親曾國藩對他的教育居功至大。

現代教育強調學校教育,孩子二三歲便送進幼兒園,自小學、中學、大學,老師是學習的領航者,家長的角色似乎不如老師重要。不過,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教育界開始意識到,若要孩子學得好,家庭是一個重要的資源。香港特別行政區教育統籌局在 2003 年提出「家校連心 -- 齊促課改」的口號。 2004 年香港課程發展議會編訂的《中國語文課程指引(小一至小六)》強調要「家校合作」,建議家長充分利用家庭生活,提高學生語言學習效能(頁 34 )。然而,教育當局要求家長配合課改,卻沒有了解家長的意見和需要。本研究從調查問卷和訪談,探究小一至小三的家長教導子女學習中文時有哪些方法,遇到甚麼困難,他們需要哪些支援等等。本文目的是探討家長如何幫助孩子有效地學習語文,從而建立一個和諧的家庭。


S51

29 November 2006 ( 14:30 - 16:00) B4-LP-01

香港小學中國語文教師對評估的認識狀況研究

Paper

張 國松 , 香港教育學院

廖 佩莉 , 香港教育學院

張 壽洪 , 香港教育學院

近年來,本港教育界積極進行教育改革, “ 促進學習評估 ” 是重點之一。跟過去相比,本港語文新課程無論在評估的理念上和行動上都有了新的突破、新的舉措。但是,新課改要取得預期的成功,委實離不開教師對既有教學和評估信念的轉變和對新課改的實踐。究竟,本港語文教師對 “ 促進學習評估 ” 有多深刻認識?教師對評估的認識和 “ 促進學習 ” 的目標是否配合?具體的實踐情況又是怎樣的?以上問題是本研究的主要探討項目。本研究通過定量(問卷)和定性(訪問,文件分析)的調查方法,旨在探討語文教師對語文學習評估的識見以及現時小學生語文學習評估的實施情況,從而反映出教師需要在哪些方面作出改善和提高。


S52

29 November 2006 ( 14:30 - 16:00) B4-LP-01

幼兒教師主題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之研究

Paper

陳 淑琴 ,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

本研究旨在探討幼兒教師對主題教學之信念及其教學行為,主要目的如下: 1 、釐清主題教學的定義和內涵; 2 、瞭解幼兒教師對主題教學之信念為何; 3 、瞭解幼兒教師對主題教學之信念如何反應在教學行為上; 4 、探討幼兒教師在進行主題教學時教學行為的影響因素。

本研究者採用質性研究法,研究資料蒐集工具包含文件收集、教室觀察紀錄、半結構式訪談;並以立意取樣方式分別選擇兩所自稱實施主題教學之園所,各一班共四名幼兒教師,作為本研究之研究對象,以兩學期的時間進行資料蒐集。資料分析與討論包含相關文獻觀點、研究資料所呈現的觀點、以及研究者的詮釋觀點,三者間的交叉分析及討論。

研究發現包括: 1 、幼兒教師對主題教學有不同程度之認知但是都具正向之信念; 2 、教學信念足以影響幼兒教師教學行為,但是實際影響教師教學行為的因素相當複雜; 3 、幼兒教師在實施課程時,教學信念會反映在所採取的教學策略和教育決定上; 4 、書寫教學日誌、同儕專業對話、和不斷進行教學反思有助於教學行為之改善。


S53

29 November 2006 ( 14:30 - 16:00) B4-LP-01

兩個國小教師的協同行動研究-支持環境建立與省思

Paper

黃 鴻博 , 台中教育大學

本研究嘗試以三年為期( 2003/8~2006/7 ),建立一個區域性科學 Linking research with policy and practice 教師合作研究社群,支持科學教師從事合作行動研究,以改進教學、促進專業成長。本文根據兩位參與此一研究第一年計畫的國小教師,在社群支持下於教育現場進行為期近一年協同行動研究之經驗,來檢討、省思行動研究在當前台灣地區國民小學教育現場推動條件與支持環境如何建立,並作為後續計畫調整之依據。

本文針對此一行動研究過程中發現之重要議題包括:「科學教師社群成員」、「學術與實務的落差」、「環境中的壓力」、「社群網站內容與互動」、「學校中的同儕互動」、「紀錄與發表」等加以剖析論述,並對未來研究方向調整提出建議。


S61

29 November 2006 ( 16:20 - 17:50) B4-LP-01

在香港學校引入轉型式領導的敘事研究

Paper

郭 懿芬 , 香港中文大學

學校領導在教育改革中擔當重要的角色 , 而在「後現代」 (post-modern) 的教育中 , 學校領導除了要擔起「教學領導」 (instructional leader) 的工作 , 他更要作為一個「轉型式領導」 (transformative leader). 在現代主義之下 , 學校領導作為學校的主管 , 能有效地管理學校 . 踏入後現代 , 現代主義之下的管理似乎不足以引領學校順利走上後現代教育改革之路 . 本文是研究員用敘事式研究法 , 把校長在學校引入轉型式領導的歴程描述出來 . 研究員將在研究中指出 : 在後現代主義下 , 學校領導面對的問題及挑戰 , 即如他在處理及改變教師教學範式過程中的所見所聞 , 他又怎樣面對 . 研究員進一步揭示 : 學校領導要在學校引入轉型式領導與轉型式教學所面對的困難 , 討論學校對轉型式教育的認受性 , 並展望後現代教育改革的路向 .


S62

29 November 2006 ( 16:20 - 17:50) B4-LP-01

探究國民小學教師對課程改革之因應策略~台灣地區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調查研究

Paper

郭 俊呈 ,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湯 維玲 ,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本文旨在探討台灣地區國民小學教師面對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所採取的因應策略。透過文件分析與問卷調查法,蒐集與分析資料。分析的文件包括台灣地區於 1998 年教育部公布的「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與官方資料,以及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理論與相關研究等。而問卷調查則以自編的「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現況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從全國公立小學,分層隨機抽樣 124 所的 1222 位國民小學教師為研究對象,並於 2005 年 10 月施測,回收 850 份有效樣本。

本文依據調查研究結果,做成以下結論:

一、國民小學男性教師、科任教師或兼行政職之教師,這三類教師易採取正向積極的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因應策略。

二、學校規模方面,大型學校的國小教師較易採正向積極的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因應策略。

三、大多數國民小學教師以正向積極的因應策略,面對學校本位課程發展。

本文也依據研究結論,提出具體之建議。


S63

29 November 2006 ( 16:20 - 17:50) B4-LP-01

新加坡中小学“共同价值观”教育探析

Paper

王 凌皓 , 东北师范大学

新加坡是一个移民国家,多元种族的结构形成了多元宗教信仰和多元文化。新加坡也因此被称为 “ 兼存东西方、汇合百家文、流传千国语、容纳万种宗教 ” 的多元国家,成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为了加强各种族移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新加坡以 “ 共同价值观 ” 作为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在中小学开展了富有成效的道德教育。共同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是 :“ 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尊重个人;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 ” 。因 “ 共同价值观 ” 的内容是对多元文化的凝聚和创新 , 所以就要求教育方法的独特和创新,其方法分别是文化传递法、价值澄清法、设身处地考虑法、道德认知发展法。新加坡的成功经验对于加强和改进中国大陆的道德教育,形成以 “ 八荣 ” 为荣,以 “ 八耻 ” 为耻的正确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S64

29 November 2006 ( 16:20 - 17:50) B4-LP-01

同儕互評情境脈絡下職前幼兒教師專業發展之探究

Paper

陳 彥廷 , 中華醫事學院幼兒保育系

這是一個從「不同觀察者」的多元觀點出發,藉由職前幼兒教師與研究者的角度評鑑職前幼兒教師於課室中實施幼兒園科學概念演練性試教之成果,從而分析「同儕互評」與教師評量間的內涵與差異性,進而探討參與本研究之職前幼兒教師在「同儕互評」歷程中科學教學之專業發展的研究。研究方法屬個案研究。研究對象則選取研究者所任教之幼保系二技部一年級的一班學生共 46 人。收集的資料包括教室觀察札記、學生評論口語資料、師生的評論單與晤談語料。研究結果發現:「同儕互評」與「教師評鑑」評論內涵的評分者信度逐漸提升。然而,在評論內涵中,「同儕互評」評論內容以「一般教學知識( PK )」與「情意面向」的觀點占較大的比例。「教師評鑑」的評論內涵則有較多的比例在「學科內容知識( CK )」與「學科教學知識( PCK )」。而從「學科內容知識( CK )」、「一般教學知識( PK )」、「學科教學知識( PCK )」與「其他(如情意 … )」等四個科學教學的面向來說,透過「同儕互評」的運行,職前幼兒教師均在此些面向達成發展與成長的表現。